0571-85871519
水泥网 >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 国际市场 > 正文

[译文]水泥会成为“碳泡沫”的牺牲品吗?

2018-06-26 海外 碳排放 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 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王慎敏编译

核心提示:所谓的“碳泡沫”是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高估造成的。这一概念来自于斯特恩和“碳跟踪系统”发布的报告,如果人类想要控制气候变化,至少2/3的储量必须保存在地下。这意味着这些储量将毫无价值,这是市场的巨大损失。更糟糕的是,股市却对那些怠于改善气候恶化的国家下注。

  CRH(Cement Roadstone Holdings,爱尔兰老城堡集团)近期宣布公司结构将发生改变。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其各部门的变化随之而来。同时也可以预见,一旦老城堡集团完成收购美国的灰林水泥(Ash Grove Cement),它在美国水泥市场的占有量将愈发壮大。一份监管文件中的两张图表简明扼要地传达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水泥需求变化。

  图1:经济萧条时期美国和欧洲的水泥需求变化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波特兰水泥协会,联合国,摩根士丹利

  这两张图表显示,在经济低迷时期,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水泥需求量都开始有所回升。换句话说,看起来现在是投资建材公司的最佳时机!然而,如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图表也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水泥市场的表现是多么糟糕,尤其是欧洲市场。如果这些数字是准确的,这一时期与20世纪30年代水泥行业的低迷表现相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西方市场遭受了重创,但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东方市场仍然在蓬勃发展。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次贷市场的沉淀产物。毫无疑问的是,其他领域也存在着潜在的市场杀手,其中之一可能就是所谓的“碳泡沫”。近期,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旨在研究如果社会发实施了脱碳化,对市场经济有何影响,从而衍生出了“碳泡沫”这个概念。

  这不是一个新的论点,但它断言,替代化石燃料的新技术将开始影响水泥市场。传统燃料生产商,如石油公司可能会面临资产立法和技术上的难题,从而发展停滞不前。这反过来会导致金融崩溃,这正是上述论文所研究的重点。

  文章还通过建模,提出了一种在陷入气候变化两难境地时的解决方案。一旦低碳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采用,如果任何一个国家反而主张使用化石燃料而不是采取行动维持低碳,这个国家将直接遭受经济上的打击。换句话说,作弊是不会得到回报的。

  碳泡沫理论对于气候变化游说团来说是相当有利的,为了打击敌人,它提供了站在投资者角度的财政理由。而一个相反的论点是,现实中迫切提高低碳技术反而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奔溃。在为时已晚之前,石油生产商或许能提前从风险投资中走出来,又或许直接沉沦在金融危机中。

  水泥行业和石油产业的情况完全一样,因为水泥也极度依赖含碳资产,例如石灰石在水泥行业中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石灰石因低碳政策而被禁用,水泥生产将如何进行下去呢?另外,水泥工业已经注意到了燃料和辅助胶凝材料市场的波动性,也可能会使人们对碳泡沫的存在产生疑问。随着中国对内和对外立法的收紧,燃料废物和粒状高炉炉渣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理论上,这可能意味着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水泥生产,但是水泥市场变化莫测,这也仅仅是其中一种可能。另一个经典的案例是,美国从水力压裂中得到大量的天然气,从而使得全球石油价格下跌,并将进一步影响水泥生产需要使用到的煤和天然气价格。这反过来又给像沙特阿拉伯之类依赖石油美元的国家徒增了压力,并且给当地的水泥工业带来了困难。布伦特原油价格目前可能还在上涨,但是一旦到达了一个临界点,美国的水力压裂气井将恢复抽水。当然,废料投入和水力压裂都可能导致一个大国政策的变化和新型技术的发现,进而影响水泥市场。

  如果碳泡沫理论确有其事,那么CRH水泥需求图上所展现出来的衰退迹象也将引人深思。如果真的实施了去碳化措施,燃料产商将何去何从?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韩国双龙水泥(Ssangyong Cement)宣布,旗下的东海生产线--世界上最大的七条生产线之一,即将完成余热回收装置。有趣的是,余热回收装置将会与能量存储系统一起工作,形成一个微电网。这种设置非常适合于利用可再生能源,也适合像国家电网之类的系统去利用传统能源。换而言之,这正是水泥生产发展中所要遇到的问题:为了应对任何潜在的供给问题,水泥生产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


数据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 王慎敏编译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行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