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 水泥 > 正文

减量≠禁止新建 必要的新线建设仍然值得推进

2024-07-29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核心提示:近年来,国内水泥需求下滑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水泥产量20.23亿吨,同比下滑5%左右,到今年上半年,需求跌幅更是扩大到10.67%。

近年来,国内水泥需求下滑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水泥产量20.23亿吨,同比下滑5%左右,到今年上半年,需求跌幅更是扩大到10.67%。

需求下滑,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合理性备受质疑,但是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必要的新线建设仍然是值得推进的。

图片与本文无关

1、减量≠禁止新建

当前国内水泥总体面临绝对过剩局面,进而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减量发展势在必行,但减量不等于禁止新建,也不是在某一区域市场产能数字上的强制减少,而是需要根据各个区域市场实际情况,对生产线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

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层面,新建线并没有被禁止。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确有必要新建、改建的水泥熟料项目,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产能置换。而且,在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方案的情况下,从整体来看,新建线后产能总量上是减少的。

另一方面,允许产能严重过剩区域产能,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适当向供给相对紧缺区域转移,建设高标准水泥熟料产能。不仅是对行业产业升级的促进,更可以平衡区域市场格局,避免部分区域市场长期恶性厮杀,助力行业回归正常发展秩序。

2、水泥生产线自有其生命周期

通常来说,水泥生产线的生命周期一般为3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内,‌即使通过不断的升级改造来延长生命周期,‌水泥生产线的配套矿山资源、环保、能耗以及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如新建的生产线。

因此,‌一些企业会选择通过迁建或置换的方式来更新其生产线,‌以提高效率和效益。

特别是在当前,水泥行业绿色环保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趋势明显的大背景下,适时淘汰、关停、置换部分老旧、落后水泥生产线,更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也更符合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同样,《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也明确指出,新建生产线能效必须达到《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要求的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新线也更具优势。

图片与本文无关

3、低碳水泥应从水泥产品碳足迹来考量

2023年中国碳排放总量126亿吨,其中水泥行业碳排放量12.1亿吨,占比9.6%,仅次于电力和钢铁行业,加速推进降碳工作是每一位水泥从业者的历史使命。

水泥行业的降碳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端的节能、原燃料替代、碳捕集等源头降碳,更体现在矿石开采、产品运输等各个环节。

特别是在产品运输方面,当前水泥行业市场环境与早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不合理的生产线布局,导致水泥产品需要长途运输,这也是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带来的额外碳排放,甚至可能超过企业通过节能降碳产生的减碳量。

有数据显示,卡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95-235克之间,具体取决于车辆的型号和使用的燃料类型。另外,区域市场态势差异过大,导致水泥跨区域长途运输,也会造成运输过程的碳排放增加。

因此,业内要加强对“碳足迹”的考量,对水泥项目布点做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管理,在水泥产能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从而真正达到行业总体减碳的目的。

总体来看,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局性的,但行业必要的新陈代谢,产线更新仍然有必要。行业需要认真思考产线生命周期以及产品碳足迹问题,科学的看待新线建设,避免“一刀切”。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水泥网独家:需求下滑严重+中小企业难自律 河南水泥市场压力极大

统计数据显示,前9个月河南省水泥产量6100万吨,较去年减少约1300万吨,降幅21.31%。另据当地企业表示,河南大量水泥熟料生产线自年初以来,几乎没有开启过。价格方面,中国水泥网大数据显示,今年一来,河南水泥价格整体低迷,且主要呈现波浪形走势,区域价格往往短时间内推涨,但一周左右时间就跌回原位。当地水泥企业表示,由于市场价格长期低迷,涨价难度大,维持困难,今年前九个月河南水泥企业多数面临亏

水泥网独家:冀北水泥市场何以保持良好态势?

中国水泥网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北水泥价格整体呈现稳中上扬态势,尤其是冀北的唐山等地,水泥行情态势明显优于国内多数地区。近日,当地某水泥企业在与中国水泥网交流中表示,上半年企业整体水泥销量较去年略有提升,增量在40万吨左右。当地另一企业则表示,受益于较为稳定的行情态势,虽然上半年盈利情况不能同往年相比,但行业整体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也是颇为不易。

水泥网独家:长期停窑的企业,为什么不直接关停淘汰?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即便企业现在想关停,也难以找到愿意接手的买家。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无端地“自我牺牲”,它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在退出市场时获得较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