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网 > 产业研究 > 水泥 > 正文

海螺集团总经理朱胜利:2050年前,东部地区子公司率先实现碳中和

2024-10-24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核心提示:朱胜利表示,海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积极践行大企业责任,紧盯“双碳”目标,坚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大污染治理,不断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工厂清洁化生产、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10月24日,“2024中国水泥双碳大会暨第十二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海螺集团总经理朱胜利表精彩致辞。

朱胜利表示,海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积极践行大企业责任,紧盯“双碳”目标,坚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大污染治理,不断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工厂清洁化生产、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海螺聚力于碳减排行动。在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就立即制定实施编制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十四五”节能降碳规划,明确了节能降耗、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碳捕集利用和植物碳汇等六条具体的降碳路径和集团碳中和路线图。计划在2050年前,东部地区子公司率先实现碳中和;在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80%以上,全集团实现碳中和。

以下为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深秋时节,我们再次相聚美丽的江城芜湖,交流水泥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共谋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在此,我谨代表海螺集团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主办本次活动的中国水泥网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在同年的气候峰会上作出了“到203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的庄严承诺,展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作为碳排放大户,水泥行业落实总书记的战略部署,加快绿色转型、实现低碳发展,既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最为迫切的政治任务,也是自身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乃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必由之路。

海螺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一直积极践行大企业责任,紧盯“双碳”目标,坚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大污染治理,不断推进节能降碳,深入发展循环经济,确保工厂清洁化生产、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绿色产业发展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聚力于碳减排行动。在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就立即制定实施编制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十四五”节能降碳规划,明确了节能降耗、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碳捕集利用和植物碳汇等六条具体的降碳路径和集团碳中和路线图。我们计划在2050年前,东部地区子公司率先实现碳中和;在2060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费达到80%以上,全集团实现碳中和。

我们聚力于碳减排科技攻关。发挥“产学研用金”综合优势,联合共建了安徽省水泥碳捕集转化应用创新联合体、1个技术创新中心、4个节能减碳联合实验室,成立了三碳研究院、中碳公司,形成了“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的“双碳”科技研发转化体系。目前,我们正在依靠上述创新体系,从源头减排、过程减排、末端减排等方面加快研发更多前沿性碳减排技术,也收获了一批诸如水泥窑碳捕集纯化利用、二氧化碳储能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一些技术是国内甚至世界首创。

我们聚力于“双碳”产业发展。借助水泥产业优势,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延链强链补链,已发展出余热发电、协同处置垃圾和固危废、绿色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替代燃料、生物质制炭等多个产业门类,其中,光伏发电、工业制剂、生物质替代燃料、SCR脱硝催化剂等产业发展规模已跻身水泥行业前列。

进入新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的总要求。近期也有一系列低碳新政出台,今年水泥行业纳入了全国碳市场首个管控年度。但鉴于水泥行业的特殊性,要实现“双碳”目标,相较于其他制造业行业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希望各位专家,企业技术负责人深入研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努力探寻出一条运营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综合效应明显的“双碳”战略发展路径,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华丽蜕变。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