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网 > 产业研究 > 水泥 > 正文

水泥行业超低排放将全面有序实施

2023-11-16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核心提示: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35、50mg/m3。

11月1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

会议强调,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要统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碳减排行动,引导企业更好落实原料替代、燃料替代等防控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据悉,6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开征求《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水泥行业超低排放实施范围包括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不含矿山)和独立粉磨站(含生产特种水泥、协同处置固废的水泥企业)。推动现有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50%左右的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征求意见稿提到了有组织排放指标要求,在基准含氧量10%的条件下,水泥窑及窑尾余热利用系统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分别不高于10、35、50mg/m3。达到超低排放的水泥企业每月生产时间至少95%以上时段小时均值排放浓度满足上述要求。

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物料储存、物料输送、生产工艺过程等无组织排放源,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采取密闭、封闭等有效控制设施。无组织排放控制设施应与生产工艺设施同步正常运行,确保产尘点及生产设施无可见烟粉尘外逸,厂区整洁无积尘。

清洁运输要求。进出企业的原燃料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管状带式输送机、皮带通廊等清洁方式运输比例不低于80%;达不到的企业,汽车运输部分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重点区域企业原燃料清洁运输比例达不到80%的部分应用新能源汽车替代,其他原燃料运输应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产品运输优先采用清洁运输方式,汽车运输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的车辆。厂内使用新能源运输车辆(2025年底前可采用国六排放标准的汽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无对应产品的应满足国四及以上排放标准。

不久《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将正式下发,水泥行业超低排放将全面有序实施。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向“绿”而行,“碳”寻新路!水泥行业开启低碳转型新征程

在这场绿色转型的征程中,水泥行业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低碳未来,从技术创新到管理优化,从清洁能源应用到替代燃料推广,每一项举措都在描绘着行业的全新征途。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创新引领减排浪潮,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使命,共同谱写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辉煌篇章,为构建美丽地球贡献水泥行业的力量。

李建: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政策解读

李建建议,统筹超低排放和减污降碳改造,全过程控制角度出发,通过多维度分析、全流程统筹、全要素诊断、全过程优化、智能化控制及数字化管控,探求超低排放下碳减排协同最优的契合点。

叶家元:水泥工业低碳发展技术路径与展望

展望未来,在突破既有熟料体系,创新设计新型低碳熟料(新熟料)、突破时滞性及多尺度障碍,构建全流程无“鸿沟”数字化体系、数据价值最大化,支撑全流程低碳(分时电耗、煤耗、低碳配比等)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2024-10-29 碳排放 环保 氢能

河南省发布2024-2025年度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工作通知

通知显示,全省所有水泥生产企业按照省生态环境厅最新发布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绩效等级评定结果,A级企业自2024年11月11日至2025年2月28日、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3月31日实施错峰生产;B级企业自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2月18日、2025年3月1日至3月31日实施错峰生产;其他企业自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实施错峰生产。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新材院副院长叶家元:水泥工业减碳有5个重要技术方向

叶家元指出,我国水泥工业减碳未来重点技术将主要包括:高能效烧成、高效粉磨(辊压机终粉磨)技术及装备;低碳水泥体系开发、制备及其应用技术;水泥窑替代燃料(生物质)预处理与煅烧关键技术;水泥窑全氧燃烧与CO2捕集、利用关键技术;氢能等零碳能源烧成水泥熟料关键技术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