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碳”寻新路!水泥行业开启低碳转型新征程
在这场绿色转型的征程中,水泥行业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低碳未来,从技术创新到管理优化,从清洁能源应用到替代燃料推广,每一项举措都在描绘着行业的全新征途。让我们携手并进,以创新引领减排浪潮,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使命,共同谱写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辉煌篇章,为构建美丽地球贡献水泥行业的力量。
核心提示:碳价的上涨不仅为碳减排提供了清晰的价格信号,激励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减排措施,还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高碳价也意味着,未来减碳不力的水泥企业可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碳指标。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碳价在近期站稳了100元/吨的重要关口。
10月14日,全国碳市场开盘价100.98元/吨,最高价104.10元/吨,最低价100.02元/吨,收盘价103.49元/吨,收盘价较前一日上涨2.52%,距9月24日碳价再次破百保持在百元左右已达三周。
今年4月24日碳价曾历史性地首次破百,并维持了百元高位超过3周的时间,直到5月中旬回落。4月的碳价破百,最高价为4月29日的103.47元/吨,而近期的碳价破百已打破上次的最高价纪录。
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碳价呈现略有波动、稳步上扬的态势。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2022年度)综合价格收盘价在50元/吨—82元/吨之间波动。在第三个履约周期(2023、2024年度),收盘价突破百元后,回落后再次破百,较启动时48元/吨的价格上涨一倍多。
碳价的稳步上升,得益于我国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持续努力。今年以来,随着全国碳市场扩容的预期升温,以及碳配额预期收紧和碳监管政策趋严,碳价得到了有力支撑。特别是,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包括水泥、电解铝和钢铁在内的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2024年是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这一扩容预期进一步推高了碳价。
碳价的上涨不仅为碳减排提供了清晰的价格信号,激励企业采取更有效的减排措施,还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同时,高碳价也意味着,未来减碳不力的水泥企业可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碳指标。
面对蓬勃发展的碳市场,水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泥新材院副院长叶家元指出,水泥企业进入碳市场前应尽量摸清家底,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要了然于心、如数家珍,且要对未来本企业的低碳状况要有明确的预期;尽早储备或是实施相关低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节能改造、示范验证低碳新技术等,聚焦低碳技术,形成碳资产,抢占先发优势;要适当关注和了解碳核算方法和碳交易机制等,加强政策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将来应对游刃有余。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认证评价中心总经理闫浩春表示,水泥企业应深入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政策、规则和操作流程,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评估现有的生产工艺和能源使用并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纳入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并与中国水泥网等专业机构平台保持密切合作与交流。持续关注国家关于碳市场的最新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企业的应对策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一致。
水泥行业即将纳入碳交易市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为此,中国水泥网将于10月24-25日在芜湖海螺国际大酒店举办“2024中国水泥双碳大会暨第十二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会上,叶家元、闫浩春等专家将分享碳市场、低碳发展与绿色升级、能效提升与节能降碳等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展望未来,在突破既有熟料体系,创新设计新型低碳熟料(新熟料)、突破时滞性及多尺度障碍,构建全流程无“鸿沟”数字化体系、数据价值最大化,支撑全流程低碳(分时电耗、煤耗、低碳配比等)等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吴笑梅表示,使用替代燃料后,碱氯硫含量对生产与熟料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熟料中氯、硫含量高低间接反映窑头熟料煅烧温度的高低,要进行氯的物料平衡计算;(2)替代比例低时,对熟料产质量影响不大;替代比例较高时,可能会因燃烧不完全,碱含量高等原因引起熟料早期强度波动,后期强度下降;(3)替代比例高时,可能造成燃烧不充分(不完全),出现后燃烧,造成还原或结皮增多,对脱硝效率产生影响。
叶家元指出,我国水泥工业减碳未来重点技术将主要包括:高能效烧成、高效粉磨(辊压机终粉磨)技术及装备;低碳水泥体系开发、制备及其应用技术;水泥窑替代燃料(生物质)预处理与煅烧关键技术;水泥窑全氧燃烧与CO2捕集、利用关键技术;氢能等零碳能源烧成水泥熟料关键技术
10月24日,“2024中国水泥双碳大会暨第十二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在安徽芜湖盛大召开。国检集团认证评价中心总经理闫浩春带来主题报告《筑梦蓝天:探索水泥业在碳市场背景下的绿色足迹》。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yjy.ccement.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水泥网www.ccement.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